盈禾国际娱乐城
 
 

 

 

 

盈禾国际娱乐城“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期间学校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增强学校发展的科学性、前瞻性与可测性,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云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以《盈禾国际娱乐城章程》为依据,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总体规划

一、“十二五”工作总体评价

“十二五”期间,在省市党委、政府和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植根滇西北,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申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着力点,全面加强校园基本建设、内涵建设,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

(一)“十二五”建设的主要成效

1.人才培养取得新进展

“十二五”期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保持在6000-7000人之间,总体趋于稳定。面向全国十八个省市(区)招生,新生报到率保持在78%左右,生源总量基本满足学校发展需求,生源质量良好。开办了“专科衔接本科”的成人教育,共招收学生947人,毕业420人。与云南民族大学联合办学,2014、2015年共招收本科生240名。初步形成本科、专科和成人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培养品德好、专业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技能型人才;以学分制改革为抓手,全面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逐步推进学校转型发展。积极申报教学质量工程,承担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子项目)1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47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获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学生就业率逐年上升,从2010年的95.3%上升到2015年的98.84%,2012—2015年连续四年荣获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不断拓宽学生升学就业的渠道,通过专升本考试,被本科院校录取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2.专业建设迈出新步伐

学校开设专业数由2010年的40个发展到2015年的46个,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专业门类,初步形成各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实施学分制,全面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十二五”期间,获得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1项、省级示范实习实训教学基地4个。按照“突出重点、分类建设、滚动发展、形成优势”的原则进行专业结构优化,加快校级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设立特色专业群3个、重点专业6个、特色专业8个。遵循“改造、合并、提升、增设、撤销”的原则,及时发布专业设置预警信息,停招或取消部分专业,加强建设“进口旺,出口畅”的专业。

3.队伍建设有了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专任教师由314名增至346名;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教师由67名增至112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37%;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由118名增至201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8%,其中,博士人数增加5名。认定“双师型”教师159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外聘兼职教师165名。重视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建设,加强教学名师、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等领军人才的示范带头作用。新增云南省高校教学团队2个、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2名、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工作室3个。教师数量能满足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教师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大力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从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入手,校、系两级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4.科学研究开创新局面

树立科研兴校的意识,坚持走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凝练研究方向,构建科研团队,以科研项目为抓手,推进科研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十二五”期间,主持省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05项,其中国家社科项目2项,争取到科研经费260万元;出版著作92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858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篇,EI检索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153篇。获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2项。开展“丽江师专学术大讲坛”,开设“云岭大讲坛”分会场,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校开展学术讲座近百场次。

5.办学条件踏上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学校共投入建设资金5.22亿元。截至2015年底,学校占地1148.02亩,较2010年增长227%;校舍建筑总面积达到22.73万平方米,较2010年增长198%;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459.18万元,较2010年增长227%;图书馆藏书76.38万册,较2010年增长241%。进一步完善新校区建设,新建了学生宿舍、体育馆、实验实训中心,为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强保障。创建了幼儿园情景模拟实验室、教学技能实验实训室、旅游综合实验室、英力克实训教学基地等实验实训场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绿化美化效果明显。加大校园信息化的基础性投入,校园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逐步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引进市场服务竞争机制,服务质量和水平逐步提高。

6.体制机制走出新路径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创新管理模式,坚持依法治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制定了《盈禾国际娱乐城章程》,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治理体系,明确了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理事会的决策权和决策机制,充分尊重学术权利和民主权利。推行校系(部)两级管理体制,管理重心逐步下移。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形成用制度管人、管物、管财、管事的导向机制。坚决执行“三重一大”和“四不一末”制度。根据学校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和设置学校内部机构。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岗位聘任和绩效工资制度;积极改革职称评审管理办法,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职工,形成良好的导向机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原市编人员全部上划省编。教职工福利待遇大幅增长,2015年人均年收入9.85万元,较2010年的人均年收入4.685万元,增长率为110.25%。

7.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获得新成果

认真贯彻落实《党建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09-2013)》,实行“党委抓总支、总支抓支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2011年在教学系设立了党总支,基层设立党支部。2014年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盈禾国际娱乐城第一次代表大会。加强理论学习,完善校党委、党总支两级中心组学习制度。不断加强思想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认真落实“挂包帮、转走访”的扶贫攻坚任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职政治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深入开展绩效工资、科研经费和国有资产管理的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理顺关系,规范管理。落实主体责任,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2012年、2014年学校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中获省级优秀。

8.服务社会出现新亮点

“十二五”期间,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逐步增强。连续四年承担“国培计划”——云南省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共培训教师650名。承担丽江市中学教师履职培训,先后培训18750人次。围绕丽江旅游发展需求,开展全国导游资格、地方导游资格等岗位培训和旅游人才的学历教育。注重三江并流地区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结合学校生物专业群建设,与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在校内设立丽江高山植物标本馆、高山资源植物联合研究实验室;与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合作,共同开展“构建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的生态文化体系”、“国家公园遗产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等课题研究。主持编制古城区“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编辑出版《盈禾国际娱乐城学报》《丽江民族研究》,为教师开展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提供平台。初步形成了“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服务地方重点产业、服务地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特色和优势。

9.三风建设取得新实效

秉承“德高业实,丽泽三江”的校训,狠抓校风、教风、学风建设。2012年,学校被评为省级文明学校和省级“平安校园”。致力于培养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师风优良的教师队伍。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营造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打造师生绘制民族团结文化墙、民族打跳课间操、冬季运动会、足球运动会等校园文化项目,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与校园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学校发展的基本经验

“十二五”期间学校发展所取得的成效表明:学校要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立足丽江、服务滇西北、面向云南”的办学定位,为地方经济社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必须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发挥“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服务地方重点产业、服务地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特色和优势,全面推进转型发展;必须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校,理顺体制,完善机制,优化结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关心师生员工的成长成才,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十二五”建设的差距与不足

“十二五”期间,学校的改革、建设、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与全校师生的愿景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目标未能实现,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约了学校的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方面。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未达到规划的8000人;学校内涵建设用心不够、用力不足、措施不力,与省内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相比,特色和优势不凸显;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机制不够健全;学生就业门路狭窄,专业对口就业率较低,就业质量不高。

队伍建设方面。专任教师数量未达到规划的450人以上;教师队伍、干部队伍的储备与学校的发展速度不相适应,年龄断代比较明显,部分专业人才断层或数量过剩问题突出;广大教师、管理人员的转型发展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动性还不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成效不够明显,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弱,尚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

科学研究方面。学科整体实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较弱,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能力不强;研究方向凝练不够,研究团队力量薄弱;多数研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应用性研究很少,特别是有关丽江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项目不多。

社会服务方面。与地方政府的战略性合作不够紧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不清晰,主动性不强,服务能力明显不足。

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发展规划与年度执行相脱节,未能严格依照规划开展工作,随意性大;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管理队伍的执行力和服务意识不强,管理精细化水平不高;开放办学的思路不宽,办学活力不足。

二、“十三五”形势分析

(一)发展机遇

国家战略布局带来发展机遇。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给予西部地区更多的政策倾斜;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为云南提供了多重叠加的发展机遇。“十三五”时期将是云南省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综合优势的转化释放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决战期。滇西北三州市更加注重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快绿色产业发展,全力打造民族团结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学校作为滇西北唯一一所公办院校,将乘势而谋,顺势而上,紧抓机遇,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

区位资源开发带来人才需求。丽江及滇西北地区资源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开发前景广阔。从产业发展来看,依托丽江三项“世界遗产”、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怒江大峡谷等资源优势,旅游业正成为滇西北重点发展产业。丽江旅游收入占到全市总收入的40%以上,迪庆和怒江州的旅游收入逐年增加。大力开发生物资源,高原中药材产业竞争优势明显。要实现滇西北社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脱贫致富,关键是人才。但应用型人才缺乏已经成为滇西北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最大障碍。目前,滇西北三州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数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内人才总量不足,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比例低,域外高学历毕业生前来就业的人数少。滇西北各级党委政府充分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措施引进和培养急需人才。因此,区域内多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给学校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与鼎力支持。“十二五”期间,丽江市委市政府在建设用地、投入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学校鼎立支持,为学校实现转型发展目标和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丽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发展,把支持“丽江师专升格为应用型本科学院”列入丽江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也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丽江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集各方智慧和力量,一如既往地支持学校的发展。

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了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云南省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重点落实和扩大高校在招生录取、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选人用人、对外交流合作、科学研究和财产管理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有效地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在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学校面临新一轮申报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机遇,必须集中优势,补齐短板,重点突破,创新发展。

(二)面临挑战

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转型压力,学校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社会对人才需求高学历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呈现出高学历化的特点。基础教育对教师的学历和职业技能要求不断提高。专科院校面临边缘化的趋势,生存环境恶化,学生就业门路狭窄,专业对口就业率较低。作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专科学校,单一的学科专业和相对较低的办学层次,越来越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对接受更高层次、更多应用型专业教育的要求。滇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不断高移,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重点产业没有很好地对接,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还有不小距离。

同类高职院校竞争更加激烈。云南省现有各类高校71所,高职院校在招生、升格本科院校和争取省厅支持等方面竞争更加激烈。为突出重围,各地州高校结合地方实际,都在汇聚力量发挥优势和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与地方民族文化相结合,打造民族文化研究基地;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等等。面对竞争对手,学校的优势不明显,特色不突出,综合实力不够雄厚。学校虽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但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不尽人意。

优质生源难以获得。学校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远离省会城市,办学资源有限,获取国家政策、项目、资金的能力较弱,吸引优秀人才的条件较差,学校在发展中缺乏有力和可靠的支撑,发展后劲不足。这些不利因素制约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影响了生源数量和质量,优质生源难以获得。

高水平师资缺乏。目前,师资队伍总量仅能满足人才培养基本需求,学历、职称结构不尽合理,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高,缺乏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的合力没有形成。师资队伍成为制约学校转型发展的主要瓶颈。

转型发展任重道远。转型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的方向。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盈禾国际娱乐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如何加快转型发展和特色发展,已成为亟须破解的重大课题。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度融入地方重点产业,着力培育专业集群,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高效培养应用型人才,真正实现转型发展和特色发展任重道远。

三、“十三五”工作总体考虑

(一)“十三五”工作思路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针,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以主动融入国家和云南省战略为中心,以“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服务地方重点产业、服务地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为办学特色,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重点突出“育人为本”的主题,始终贯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线,遵循“协调发展,重点突破”的发展路径,使学校各项事业取得更好更快发展。

2.发展思路

坚持创新发展,激发办学活力。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落实转型发展任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把办学思想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借助国家和云南省教育发展战略,构建学校发展新机制,加快推进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水平、保障措施、评价机制等重点环节的改革创新,培育学校发展新动力,拓展学校办学新空间。

坚持协调发展,优化内部结构。遵循地方高校的发展规律,强化顶层设计,明晰发展方向,促进阶段工作与总体规划统筹衔接;更加注重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薄弱环节中增强发展后劲,着力补足短板,缩小差距。注重教师教育专业和高职教育专业协调发展,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人才培养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教师培养和学生培养协调发展,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注重在教育观念、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上体现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地方社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师生形成节俭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文明单位建设。把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思想贯穿到教育教学各项活动中,加强资源环境的国情和省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加强绿色校园和绿色课堂建设,打造清洁、节约型校园。

坚持开放发展,扩大教育资源。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及地方发展战略,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驱动,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拓展办学空间。加强政校合作、院校合作、校企合作,容纳社会资源参与办学。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增强服务基础教育和地方重点产业的能力,在专业建设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结合点上开展研究和实践,凸显办学特色。

坚持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注重机会公平,不让一个贫困学生辍学,关心关爱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学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更加突出教育的公益性。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各民族师生共享学校发展成果。

3.发展定位

    目标定位:“十三五”是学校转型提升期,即全面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努力建设质量优良、特设鲜明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层次定位:以专科教育为基础,采取合作办学、升格为本科院校等方式,逐步扩大本科教育规模,拓展留学生教育,以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为辅助,完善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教育培养体系。

专业定位:以应用型专业办学为方向,进一步发挥教师教育专业的优势,加大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促进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4.发展目标

总目标:主动融入国家和云南发展战略需求,积极适应以丽江为中心的滇西北区域发展需要,大力推进“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战略,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建设,转型发展工作目标全面实现;形成规模和质量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办学保障体系;形成教育学、管理学、工学、文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格局;领军人才和“双师双能型”人才队伍明显壮大;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明显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凸显,综合办学实力更加增强。

主要指标:

(1)办学规模:坚持规模合理增长的原则,到2020年,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超过7000人。

(2)学科与专业:坚持调结构、提质量的原则进行专业结构优化与建设,到2020年,开设本、专科专业60个左右,其中本科专业15-20个,重点建设6个专业群,积极打造特色专业,促进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和一般专业协调发展。

(3)师资队伍: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到2020年,专任教师达到390人,实现“22111”计划(“十三五”期间新增20名教学名师、20名学术带头人、100名骨干教师、100名“双师型”教师、100名外聘教师),教师的结构更加合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能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需求。

(4)基础设施:坚持够用为度的原则,合理增加投入,新建综合服务楼、学生公寓等教学行政用房2.5万平方米,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3000-4000万元,新增图书10-15万册,新增校内外教学实习实训场所各20个。

(5)经费投入:坚持保运行、促发展的原则,加大对校园环境改造、教学设备购置、师资队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十三五”期间预计总投入6.55亿元。

(二)“十三五”工作的主要任务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充分发挥传统优势专业的带动作用,实施差异化、错位式发展策略,按照专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调整专业结构、凝练专业特色、提高专业团队素质、优化建设环境、创新管理机制,加大投入和支持,全力推动专业建设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

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加大投入和保障力度,立足丽江、服务滇西北、面向云南,大力培养各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一批丽江及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基础教育合格师资;培养一批以丽江为中心的滇西北旅游业、生物产业、文化产业等急需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一批以东巴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门人才。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形成优势和特色,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明显增强,就业质量显著提升。主要包括: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实施重点特色专业建设、完善学分制和小学期制、强化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加强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校体育与美育、创新创业就业举措、提高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2.推动协同创新,促进科研提质增效

探索建立协同创新的模式和机制,努力提升学校科研的层次和质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同时紧密结合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深入研究基础教育、产业转型升级、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等问题,并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实现产学研结合。主要包括: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着力提升科研质量、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

3.服务地方战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坚持服务国家和区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取向,抓住云南和滇西北经济社会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能力。加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专业建设与云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深度结合,不断提升学校的决策咨询和社会服务能力。主要包括:主动融入和服务云南省发展战略、助推滇西北基础教育发展、助推丽江供给侧改革、拓展服务区域和合作领域。

4.加强民族文化建设,提高传承创新能力

积极履行和承担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和使命,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着力推进以丽江东巴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滇西北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建设水平。主要包括:追求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文明单位建设、打造“一系一品牌”、打造滇西北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

5.加强队伍建设,构筑人才聚集高地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启动“22111”培养计划,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力度和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建设若干个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吸引和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储备和培育一批青年后备人才,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创新能力,通过内培和外引相结合,着力建设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打造结构合理、师德优良、教学优良、科研优良的师资队伍。同时加强管理队伍的作风建设,着力提高干部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培养愿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管理队伍。主要包括: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加强领军人才培养、加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队伍建设、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6.改善办学条件,创建优良育人环境

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科学谋划扩容提质、新建改造等工程建设;重视校园绿化设计,重点建设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绿色校园,优化育人环境。加大教学设备投入,做好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与应用技术型教学实训设备的对接升级。加快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快校园网络信息化建设和服务社会科研平台建设,以资源共享为核心,突出高校人才库的优势,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享、信息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拓宽服务社会功能,改善教学科研环境,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主要包括:启动重点基本建设、实施绿化美化建设、加快实验实训室建设、加强图书馆及其服务能力建设、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服务社会平台信息化建设、加强与地方人才管理部门沟通与协调。

7.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现代治理体系

根据学校章程,优化学校组织结构、理顺工作关系、强化制度建设,构建适应学校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强化行政管理与服务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探索精细化管理之路。主要包括:健全治理体系、完善校系两级管理、推行系主任负责制、完善人事分配制度、推进后勤服务保障体制改革、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效率。

8.加强党的建设,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加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握方向,凝聚人心,营造和谐,促进发展,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障。主要包括:以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组织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以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以优良党风引领校风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以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以凝心聚力广纳谏言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和群团工作;以鼓劲增速、精准发力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扶贫攻坚工作。

9.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知名度

主动融入国家开放战略,从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出发,树立开放办学理念,不断拓宽与国外大学交流合作的领域,逐步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主要包括:实施国际互访交流计划、探索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实施教师出国访学培训计划、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交流合作。

(三)“十三五”重点项目

1.申报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是学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拓宽学校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途径。2016—2017年,学校以升格为本科院校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设置本科院校的考核指标,加强内涵建设,凸显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

2. 转型发展

通过五年的建设,实现五大目标:(1)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2)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3)建成一批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4)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5)学校转型发展基本完成。

3. 创建市级、省级文明单位

创建文明单位是彰显高校功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培植育人环境的重要方法。2017年,完成市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2020年实现创建省级文明单位总体目标。

4.与政府、企业的战略合作

结合办学实际,加强校企合作,发挥企业在学生培养、教师培训、技能鉴定、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实践实训功能,打造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加强校校合作、校园合作、政校合作,共建校内人才培养基地,实现学校与政府、企业行业合作办学。加强与丽江及滇西北其它州市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创建合作机制,政校联合,从提升人才素质、培训紧缺人才、承担旅游文化开发、新型产业研发等层面进行战略性合作,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

5. 提升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重视项目培植、项目包装和项目申报。探索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改革,有计划、分层次培育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力争在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在云南有影响力的成果。

6.科研服务社会平台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探索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科技创新的途径,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整合校内外人才资源,结合学校转型发展实施意见,与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省教科院等共搭共建,建设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丽江旅游研究中心、丽江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为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搭建研究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

7.滇西北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建设

发挥滇西北世界遗产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创建滇西北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积极开展东巴文化、边屯文化等民族文化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形成民族文化研究重地,建设优质特色学科专业,营造和建设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大学文化,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十三五”工作保障措施

1.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建设法治校园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和完善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班子科学民主的议事决策制度和协调运行机制,深化党务公开、校务公开,确保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为实现转型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主要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制度建设。

2.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建设绿色校园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厉行节约,以建设节约校园和清洁校园为重点,强化管理,研究和探索各种办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机制,积极争取政府投入和社会捐赠,不断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办学资源综合优势,努力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主要包括:增强经费保障能力、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建设节约校园和清洁校园。

3. 创建文明单位,建设和谐校园

以创建市级、省级文明单位为契机,加快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步伐。坚持将文明单位创建内容融入到各项工作中,把文明单位创建与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事业和谐发展。主要包括:深化“三风”建设、实施学生养成教育、开展校园文化提升工程、创建书香校园。

4.改善师生发展条件,建设幸福校园

坚持学校事业发展和师生员工自身发展相统一的发展理念,切实改善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条件,把师生健康发展作为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关乎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重大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师生员工的幸福感、归属感和认同感。主要包括:着力改善民生工程、着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着力建设平安校园。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教育论坛 | 留言本 | 网站声明

校址: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新团片区 | 邮编:674199
版权所有:盈禾国际娱乐城 | 丽江师专行政邮箱:
ljszed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