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信息 >> 正文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发布日期:2018-09-21    点击:

文本框: 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

 

自 评 报 告

 

学校标志88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二〇一八年八月



前 言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丽江师专”)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前身是丽江教育学院和丽江民族师范学校于2001年组建的丽江教育学院。原丽江教育学院始于1978年,原丽江民族师范学校始于1906年,经过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传承与融合,2006年组建丽江师专。一百一十余年师范教育的积淀,四十年专科办学的实践,学校形成了“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服务地方重点产业、服务地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特色和优势,为滇西北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丽江、迪庆、怒江“中小幼教师人才辈出的摇篮”。学校坚持植根滇西北,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建设成为一所立足丽江、服务滇西北、面向云南的应用型地方院校。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为基本职能,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坚持培养“品德好、专业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形成了教育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致力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积极推进转型发展,不断推进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教育设施的现代化。

截至20187月底,学校占地1083.92,校舍建筑总面积201891.10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7075.55万元,馆藏纸质图书78.66万册。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5901人,在职教职员工435人,专任教师35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182人(其中博士11人,在读博士3人),占50.98%;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教师118人(其中具有正教授职称的专任教师有22人),占33.05%;“双师型”教师154人,占43.14%;专任教师队伍中有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名、云南省教育功勋奖获得者1人、云南省师德标兵1人、云南省优秀教师1人、云南省优秀辅导员6人、云岭职工第十四届技术技能大赛——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教师教学“技术能手”称号1人、云南省五一巾帼标兵1人、获第二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教学设计与实践说课与微课》比赛三等奖1人。有来自高校、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兼职教师250人。学校开设有43个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建有直属附属中学、非直属附属实验学校和非直属附属幼儿园各1所;建有13个实训中心,共有120个校内实验实训室;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有130个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

2010年通过了“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1项指标中19项优秀。2016年通过了“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评估”,结论为“特色通过”。拥有100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包括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在近三届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获5项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2018年推荐了2项申报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2012年以来共主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51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出版教材和专著150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366篇,获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1项,获批准的专利6项。近三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在98%以上,连续6年获得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图表1)。

  

  

图表1 毕业生就业创业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

一、适应社会需求的办学能力

(一)学校办学基础能力

1.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作为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我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以财政拨款为主,占60%左右。2015年至2017年学校经费收入分别为8367.57万元、10619.87万元、15941.81万元,生均经费水平分别为1.36万元、1.67万元、2.70万元(图表2)。2015年云南省财政厅按生均1万元的标准划拨办学经费,自2016年开始生均拨款提高并稳定至1.2万元,有效保障了学校办学

图表2 丽江师专2015年至2017年生均经费水平

2.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学校非常重视教学条件建设,每年投入大量经费用于购置教学仪器设备,持续改善教学条件。2015年至2017年拥有的教学仪器设备值分别达5459.18万元、6702.29万元、7075.55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分别为0.85万元、1.05万元、1.20万元(图表3),明显高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相应指标所规定的0.4万元,并且不断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

图表3 丽江师专2015年至2017年生均教学设备水平

3.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学校建设有教学楼、实验楼、艺术楼、图书馆、办公楼、实习实训中心、体育馆、学生公寓、食堂、运动场等基本教学和生活设施,能够满足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占地面积共1083.92亩,生均占地面积为116.45平方米。其722612.72平方米具有产权、10763.13平方米(学生公寓)为非产权独立使用。2017年,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106137.13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8246.73平方米,生均19.38平方米(图表4)。

图表4 丽江师专2017年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

年份

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总面积(

在校生数

生均数(

国家标准(

2017

114383.86

5901

19.38

14

4.信息化教学条件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教学条件的建设,目前校园网主干宽带最高达1000 Mbps,接入互联网出口宽带165 Mbps,校园部分区域覆盖有无线网络,有1600个网络信息点;建设有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办公系统、科研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实习实训管理软件等信息化管理系统;教学用计算机3062台,建设有教师教育发展实训中心、智慧教学区、公共机房、专业机房、录播系统、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信息化阅览室等信息化教学场地。学校建有网络课程资源平台,该平台已有800余门课程上线,50余门课程完全或基本实现了利用网络课程平台进行教学;自2014年起每年上线一批慕课资源辅助教学,数字资源总量达656.31GB;旅游管理、会计等部分专业购置了虚拟实训软件用于教学,教师教育发展实训中心建设有微课录制室、VR实训室等。

5.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学校重视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各专业均建设有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内具有教师教育发展实训中心、旅游类专业群实训基地、生物类专业群实训基地、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英力克英语专业群实训基地、计算机基本技能实训中心、艺术类专业群实训基地、体育类专业群实训基地、汉语言文学类专业群实训基地、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实训基地、应用化工类专业实训基地、财经商贸类专业群实训基地、电力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等13个实践教学基地,包含有130个实验实训室,其中旅游类专业群实训基地、生物类专业群实训基地、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英力克英语专业群实训基地等4个实训基地为省级示范实训教学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具有实践教学工位数4369个,生均实践教学工位数0.74个。

 

图表5 教师教育发展实训中心

(二)师资队伍能力

6.生师比

目前学校在职教职员工435人,专任教师357人,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18人,占33.05%;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182人,占50.98%;学校有5901名学生,生师比为16.51。(红色标注的为与前言部分不一致,需要重新确认)

7.“双师型”教师比例

学校拥有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有“双师型”教师154人,占43.1%;另有来自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兼职教师250人,校外兼职教师以承担实践课为主,专兼职教师团队能满足教学需要。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学校办学经费有充分的保障,各种教学科研设施设备齐全,教学科研和行政用房面积充足,信息化教学条件较好,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均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发展能力

(一)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

2013年起,学校深入推进以区域支柱产业为导向的专业群构建实践与探索,2017年学校完成了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以区域支柱产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专业群构建研究》,形成了教育教学成果《以区域支柱产业为导向的地方师范院校专业群构建与实践》。一是构建了与支柱产业相对接的专业群,基本解决专业群建设与地方支柱产业相脱节的实际问题;二是科学论证制定了学科专业建设规划,解决学科定位和专业群构建方向不明确的顶层设计问题;三是构建了学校专业动态调整建设机制,解决专业建设盲目发展优势特色不明晰的体制机制问题。

以重点专业或特色专业为核心整合资源构建专业群,重点建设与幼小教育事业相对接的教育类专业群、与特色旅游相对接的生态旅游文化类专业群、与高原特色农业相对接的农生与化工食品类专业群、与新产品创意和设计产业相对接的产品设计加工类专业群、与电子信息产业和商贸产业相对接的财经商贸信息类专业群、以及与文化产业和新兴服务业相对接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类专业群等共6个专业群(图表6)。

图表6与区域支柱产业相对接的六大专业群

学校设置专科专业43个,对接第一产业的专业有2个,对接第二产业的专业有8个,对接第三产业的专业有33个(图表7)。在学校设置的专业中与云南省八大重点产业相对接的专业有19个,占专业总数的44%(图表8)。

图表7设置专业与一二三产业匹配度分析

图表8设置专业与云南省八大重点产业匹配度分析

(二)专业点学生分布

学校设置的专科专业中所属教育与体育大类、财经商贸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旅游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农林牧渔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文化艺术大类、新闻传播大类等11个专业大类,各专业大类在校学生及其占比分别为3572人(占比60.5%)、787人(占比13.3%)、250人(占比4.2%)、59人(占比1.0%)、328人(占比5.6%)、109人(占比1.8%)、103人(占比1.7%)、59人(占比1.0%)、199人(占比3.4%)、293人(占比5.0%)、142人(占比2.4%)(图表9)。

图表9各专业大类在校生占比

学生人数超过400人的专业分别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学生人数在300人至400人之间的专业有数学教育和会计,学生人数在200人至300人之间的专业有英语教育和体育教育;学生人数在100人至200人之间的专业分别有酒店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新闻采编与制作、物流管理、生物教育、文秘、经济信息管理、旅游管理、美术教育、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食品营养与检测、计算机应用技术、音乐教育、供用电技术、旅游英语、现代教育技术和市场营销;低于100人的专业分别是物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化学教育、音乐表演、休闲体育、应用英语、保健品开发与管理、动漫制作技术、体育保健与康复、社区管理与服务、应用化工技术、园艺技术、园林技术、导游、食品生物技术等专业(图表10),多数专业为近两年开设的新专业或重新恢复招生的专业或已被取消招生资格的专业。

图表10各专业2017年在校学生数

(三)课程开设结构

学校重视课程体系的构建,开设918门课程,其中A类课程(理论知识型课程)、B类课程(理论实践型课程)和C类课程(实践型课程)的课程门数占比分别为45.6%44.1%10.3%(图表11),有效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图表11开设课程性质情况分析

(四)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设有直属附属中学、非直属附属实验学校和非直属附属幼儿园各1所(图表12);学校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设有130个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其中有2个省级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的食宿、交通、师资及教学条件良好,学生实习经费有保障,完全能满足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教学需要。2016学年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使用时间累计达1230000人时,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实训时间178学时。

  

图表12 丽江师专建有的附属学校和附属幼儿园

(五)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发展,2015年学校明确提出走转型发展之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只有把协同育人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自2015年起学校与企业共建“英才培养学院”“足球运动职业学院”“互联网学院”等(图表13),不断地探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融入产业发展过程,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发展需要对接。2016年以来近197名学生入选“洲际英才培养学院”,校企共同培养酒店管理人才;201731名学生加入到足球运动职业学院,校企共同培养足球运动人才;201771名学生加入到互联网学院,校企共同培养互联网专门人才。

  

图表13 丽江师专与企业合办学院

(六)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

根据《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聘教师管理办法》,组织外聘兼职教师参与学校教学、指导校内专任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等人才培养工作,促进校内专职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2015年和2016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稳定在30多万元,2017年新增外聘教师49名,聘请76名行业企业一线专家、技术能手承担我校人才培养工作,共承担教学任务5460学时,支付外聘教师课酬80.45万元。通过上述措施,有效促进了专兼结合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形成。

(七)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

目前学校校内暂无企业提供的实践教学设备。

三、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与服务能力

(一)人才培养能力

1.招生计划完成质量

学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对社会的影响力,报考人数趋于稳定,均超过各年的计划数,而且录取分数较高。2015年至2017年学校分别计划招生2350人、2800人、1720人,实际录取2381人、2991人、1793人,录取率分别为101.3%106.8%104.2%(图表14)。

图表14 2015年至2017年招生计划完成情况

2015年文科和理科最低录取分数分别高出省控制线115分和68分,2016年分别高出省控制线147分和90分,2017年分别高出省控制线144分和63分(图表15)。2017年最高录取分数分别高于云南省二本控制分数线的37分和24分。

图表15 2015年至2017年最低录取分数情况

2.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推行“双证书”制度,即学生完成学业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鼓励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通过推行“双证书”制度,提高了学生获取专业技能认证的积极性。学校成立全国职业资格统一鉴定及考前辅导点,积极利用校内师资、实训资源面向学生、面向社会开展培训鉴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52017届毕业生中分别有1213人、1984人和1318人获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其中获得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分别有1188人、1855人和1295人。20152017届毕业生中获得职业资格证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63.3%79.2%72.9%

3.直接就业率

20122017年连续六年荣获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2015年至2017年学生年终就业率分别为98.7%99.8%99.9%,直接升学率分别为9.6%12.7%30.8%,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直接就业率分别为89.7%69.3%69.2%

4.毕业生就业去向

学校绝大多数直接就业的毕业生留在云南当地就业,2015年至2017年的毕业生当地就业占直接就业的比例分别为96.6%96.7%90.9%;多数毕业生是到中小微企业及基层就业,此类就业占比分别为90.4%91.9%88.5%;到500强企业就业的学生和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较低,2015年至2017年仅分别为3.8%1.0%0.9%,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将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以自主创业的形式就业。

据第三方调查(北京信索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下同),八成以上(82.9%)毕业生表示乐意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84.3%的毕业生表示乐意从事现在的职业,表明学校对学生的专业认同培养效果较好。七成以上(73.8%)毕业生表示,其所从事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目前就业岗位与职业期待呈良性适配,且该部分毕业生对目前就业状况表示满意。

(二)社会服务能力

1.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

学校积极承接政府购买服务,2015年至2017年服务到款额分别为707.69万元、805.09万元和845.51万元。

2.技术服务到款额

学校非常重视纵向科学研究和横向技术服务等科技服务工作,2015年至2017年学校科研技术服务的实际到款额分别为43.50万元、64.54万元和49.17万元。

为共同创意丽江民族文化,提升丽江旅游文化附加值,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滇西北民族民间手工艺工作室、东巴画工作室、丽江民族民间雕塑工作室、泸沽湖旅游工艺品研发校企合作工作室、张春和艺术工作室等(图表16),共同研发丽江特色民族旅游工艺品,进一步挖掘开发丽江民族、历史、人文、地域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特色,从设计的角度阐释丽江民族文化和丽江旅游特色,从根本上推进“丽江民族文化旅游”的步伐。2017年在拉市海(国际)湿地公园举办“创意丽江”暨2017届“艺术符号沉淀”毕业展(图表17),近千件工艺品设计、东巴画作品展出,充分展现校企合作在地方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共同理念取向和务实精神。此外,学生设计的系列作品被企业收购或收藏(图表18),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一致认可。

 

图表16 校企共建滇西北民族民间手工艺工作室

 

图表17 校企合作共同举办丽江民族文化创意活动

 

图表18 企业与学校签订协议收藏学生设计的系列作品

四、学校发展方向和规划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的各项事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有了稳步的提高,办学条件正在改善,教学管理更加规范。但我们深知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任务还非常艰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的困难和曲折。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建设方面学校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的经费短缺、基础设施薄弱和教育教学观念滞后;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不协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实不到位;师资队伍结构需进一步优化;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不高、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还较为欠缺等。

基于此,学校将主动融入国家和云南发展战略需求,积极适应以丽江为中心的滇西北区域发展需要,大力推进“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战略,加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专业建设与云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深度结合,不断提升学校的决策咨询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将优势专业群的建设与地方重点产业深入衔接,争取承担更多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纵向科研项目、横向技术服务项目和各类培训项目,使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优势更加突出、服务地方重点产业的能力得到加强、服务地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特色更加彰显。到2020年,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达到1000万元,技术服务到款额达到200万元。

未来三年是学校全面落实“十三五”发展规划、推进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转型发展、特色发展为主线,以专升本工作为抓手,强化党建引领,推进综合改革,深化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办学综合实力和育人水平。

一是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发挥优势专业的带动作用,实施差异化、错位式发展策略,按照专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凝练专业特色、提高专业团队素质、优化建设环境、创新管理机制,加大投入和支持,全力推动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是启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以传统师范教育的变革与转型为背景,以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良性互动为导向,以教师教育的体系构建与核心能力提升为中心,加强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建设,构建开放、合作、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教师教育研究、服务和引领基础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新时期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将教师教育工作、教师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社会服务、教师教育国际交流有机融合,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师教育学科体系。

三是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建设。按照“夯实基础,强化创新,突出应用,支撑发展”的基本思路,进一步彰显学校特色,发挥地域性优势,主动为区域社会服务,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融入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合作,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创新创业的基地、技术研发的基地。

四是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按照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发展能力。

五是以项目示范为引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继续实施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项目,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影响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加强对遴选出的转型示范专业(群)、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特色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等进行建设,遴选一批校级示范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科创平台等项目进行建设,整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全体教师要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做好“四个引路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学校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为推手,建立教师队伍的培养激励机制,加大投入,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形成教师人人尽展其才、个个争当好老师的良好局面。

上一条:2018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申报公告 下一条: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楼外挑檐改造及地板砖维修项目履约验收结果公示

关闭